标题: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让贫困村迎来曙光
作者:
日期:2020-04-02 08:30:03
内容:

马铃薯既可以入菜,又可以作为主食,因其营养丰富,被誉为“地下苹果”和人类的“第二面包”。
马铃薯的种植、收获长期以来一直以人工完成为主,工作效率低、劳动强度大。近年来,山东省莱州市围绕产业扶贫、片区扶贫、定点扶贫,在扶贫村引领党支部创办合作社,积极开展土地流转,大力推广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,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。
马铃薯种出致富新曙光
莱州市土山镇中杨村是烟台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,全村人口563人,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,成立了莱州泉盛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,共吸纳104户农户入社入股,形成了“党支部引领、合作社运营、贫困户参与”的模式。
贫困户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,在龙头公司带领下,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基地,嫁接先进的生产模式,通过“租金”、“工资”和“分红”等形式获得收益,不仅带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,还让贫困户抱团走上了共同脱贫致富路。
泉盛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管理模式,坚持“产业兴社、科技支撑、项目带动、服务‘三农’”的宗旨,实行统一种植、统一标准、统一服务、统一收购、统一销售等产、供、销一体化的新格局。
该合作社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院校共建,共同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复合型新型经营主体,不断开拓脱毒马铃薯种薯产品,延长产业链、价值链,进一步扩大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。通过壮大产业联合体,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“第一车间”,让“第一车间”成为贫困户增加收入的“扶贫车间”。
“我们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,农民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股东。对于入社农民而言,农民合作社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孤立无援的生产状态,获得相应的服务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,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种植,从手工劳作到机械化生产,从零星出售到订单合同销售,马铃薯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致富之路。”驻村第一书记翟学君介绍。
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,莱州市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开展点对点、面对面、手把手的种植与管理实用技术培训,最大程度地为马铃薯增产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。同时还对村民进行政策宣传和引导,从根本上树立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,加快推进村民脱贫致富步伐。
“俺家6 亩地,全部入了社,自己不种了,入社比不入社划算多了。由于岁数大了,也不知道该咋种了,现在入了社,合作社有机械,还能统一管理,统一销售,自己给合作社打工,收益高多了。”社员杨志明告诉笔者。
“与土地托管不同,我们带地入股加入合作社,每年合作社按当年产量分红,而且还参与合作社土地管理经营,领到一份工资,就像城里人上班一样,从种到收的全程投入全由合作社负责,比自己种每亩至少省100元。”社员杨永芬一边数着刚发下来的工资,一边高兴地说。
“无论从品种选择、种薯处理,还是耕整地、起垄覆膜、收获等各方面,我们都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,以此提升村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。同时,党员干部多次与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家‘认亲’,与‘穷亲戚’拉家常,说农事,详细了解结对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脱贫路径及帮扶需求。”莱州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尹同萍介绍。
全程机械化让生产事半功倍
3月23日,在莱州市土山镇中杨村村北一大块空地上,两名妇女坐在操作台上捡拾种子,拖拉机牵引着一台崭新的马铃薯播种机正在播种,十几分钟以后,一垄双行马铃薯就播种完毕。
“过去,由于马铃薯种植基本是手工作业,劳动强度大,人工种植不能马上合垄,容易造成种子水分和土壤水分严重流失,大大降低出苗率。”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焦新杰介绍,新一代马铃薯播种机,可一次完成起垄、开沟、播种、施肥、覆膜、铺设膜下滴灌和膜上筑土等8道工序,同时还可人工填补,保留了马铃薯种子和土壤的原始水分,大大提高了出苗率。
机械播种不仅能大幅提高作业效率,降低劳动强度,而且还能实现双垄双行作业,施肥量、行距、种植深度可以根据本地的农业需要适时调整,机播后整个垄体成梯形,具有垄底宽大、集土多等优点,能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,增产效果十分明显。同时,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,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。
与传统人工点播相比,机械化播种播量均匀,实现农艺农机结合,为秋季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打下基础。同时机播可提前出苗3~5d,保墒性好,节约种薯150kg/hm2,且能提高产量、缩短农时、加快产品上市,增加农民收入。
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。驻村第一书记翟学君感慨地说:“机器换人让我们有了奔头,如果不靠机器,这么多的田,不知要靠多少人才能管理过来。”
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“机器换人”,破解的是农业“用工难、用工贵”,以及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的难题,对于稳产能、降成本、提效率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助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
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